<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新闻热线:0791-86847179
              
        投稿邮箱:fazhijxw@126.com
              
        法治江西网LOGO
         
        首页  权威发布  法治动态
        专题  高层声音  法治访谈
        普法教育  法治文化  法治大讲堂
        法律服务  法规查询  普法多媒体
        科学立法  公平正义  守法诚信
        法治政府  平安创建  法治社会
        南昌 | 景德镇 | 萍乡 | 九江 | 新余 | 365bet体育注册开户_mobilegame365_英国最大赌博365网站 | 赣州 | 宜春 | 上饶 | 吉安 | 抚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法治江西网  >  普法教育  >  以案释法

        私自复制公司产品 非法上传获刑三年

        2022-11-03 15:29:49    编辑:曾若晨    新闻热线:0791-86847179

          记者 韩宇

          利用在网游公司的工作便利,私自对游戏软件作品进行复制、修改后上传至应用商店,这样的行为应当如何定罪量刑?近日,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对这起案件作出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裁定。最终,被告人苏某因犯侵犯着作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法院一审查明,苏某在担任某网游公司部门经理期间,借公司对游戏更新升级之名,私自安排程序员、美编对公司麻将、象棋等游戏软件作品进行程序加工和图片更换,并将软件更名后上传至应用商店,获利36万余元。经鉴定,苏某上线的两款游戏软件与公司软件的源程序代码90%以上相同,主要运行界面的相似度也在90%以上。

          和平区法院认为,苏某的行为已经构成侵犯着作权罪,依法判处苏某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10万元;违法所得予以追缴。

          苏某不服一审判决,认为其没有对公司软件进行复制,游戏源代码来自网上购买,与公司游戏软件并不完全相同,遂提出上诉。

          沈阳知识产权法庭二审认为,苏某上线的游戏软件与公司软件作品构成“实质相似”。苏某作为公司部门经理,曾“接触”公司游戏软件,对“相似”不能用“巧合”进行合理解释。其行为侵犯了公司的复制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且违法所得数额巨大,已触犯刑法,原审判决定性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故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沈阳知识产权法庭四级高级法官彭聪表示,实务中判定着作权侵权的基本规则是“实质相似+接触”。权利人应证明被诉侵权人此前曾接触过该作品或者有接触的机会。权利人完成上述举证责任后,转由被诉侵权人承担提供相反证据的证明责任。刑事案件不同于民事案件之处在于举证责任由公诉机关负担,并且要达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更高的证明标准。

          彭聪称,本案涉及的作品为计算机软件,不同于普通的文字、音乐或美术作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在源程序代码和程序主要界面相似度均达到90%以上的情况下,应认定构成“实质相似”。苏某作为公司部门经理,不仅具有“接触”公司软件的可能,而且存在实际“接触”的事实,不能用“创作巧合”进行合理解释。因此,综合全案证据,认定其“复制”了公司作品已排除了合理怀疑,符合刑事诉讼法证据确实、充分的法定条件,故两级法院作出上述裁判。

          来源:(法治日报)
        相关新闻

        热点专题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上投稿 | 隐私声明

        地址:南昌市红谷中大道1326号 联系电话:0791-86847386
        备案号:赣ICP备15001586号-1 技术支持:中国江西网
        法治江西网 版权所有 承办单位:新法制报社

        网信办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