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新闻热线:0791-86847179
              
        投稿邮箱:fazhijxw@126.com
              
        法治江西网LOGO
         
        首页  权威发布  法治动态
        专题  高层声音  法治访谈
        普法教育  法治文化  法治大讲堂
        法律服务  法规查询  普法多媒体
        科学立法  公平正义  守法诚信
        法治政府  平安创建  法治社会
        南昌 | 景德镇 | 萍乡 | 九江 | 新余 | 365bet体育注册开户_mobilegame365_英国最大赌博365网站 | 赣州 | 宜春 | 上饶 | 吉安 | 抚州

        您当前的位置 : 法治江西网  >  法治文化  >  文学创作

        走出混沌

        2022-09-07 10:29:22    编辑:曾若晨    新闻热线:0791-86847179

          范剑鸣

          《野庙碑》写完初稿那天,我在手机上找到一个旧友的电话。多年以前,我与他们的喜怒哀乐有着紧密的交集,并写下过十余万字的札记。我打通了这个电话,想印证人物的命运是不是像我小说中想象的那样发展变化。在交流中,我不时把小说的名字和真实的姓名弄混,弄得对方不断纠正。我过于依赖现实的素材进行小说的推演,为此也为往事留下了可资寻找的线索。

          可以肯定,我头脑中的人物,是一群真实的面孔,但小说中的故事,已经是另外一番模样。为此,任何一个读者,他的阅读想象与作者脑中的无法重合。事实上,在小说中保存的不仅是往事,还有即将变成往事的当下。从开始动笔起,每一天的现实生活都像菜市场,有各种可资取用的材料供我参考。情节与细节互相唤醒,虚构与真实互相唤醒,小说与生活互相唤醒。小说是一个奇怪的时间结构,历时性与共时性可以打通。我感谢生活每一天给我坚实的依托,让小说不会因为虚构而变得虚脱。

          我写的是一个拆分和重组的故事。刚好主人公进行了一项协调工作。人往往固守着一些东西,而又由于外力不断改变自己。固守和改变都未必不好,但拆分的过程才是最关键的。这里充满着悬念、未知,就像写作本身,这些人物的命运你给定了空间,但具体的悲欢等待着你去定型。你的写作逻辑,决定了他们的生死。当我完成了一次小说写作,就像玩完了一次魔方,玩完了一次拆分和重组。一切有了新的开始,包括自己的日常生活。

          长篇小说对时间成本的要求是不容易满足的。放下笔的那一刻,我有一种逃离的愿望,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庆幸把自己成功地拆分出来,从浓重的虚拟世界到坚实的生活底座。还有那些一起陪着涌动的泪水。

          内部固守和外界拆分,哪一股力量更容易占上风?这是人生的一道谜题。主人公跟男友雷雷相爱八年,终因父辈的封建观念拆分。她为此疯狂地投入报社工作,却意外地被外派,由此见证了一条老街的悲欢离合:自闭症青年难忘初恋,古稀寡妇精心保管着结婚证,逝者遗嘱在左右着家族离散,婚外之情不得不忍痛割爱……每个人都束缚在一个狭隘的空间,或一个生活的观念中,等待外力的拆分和拯救。

          拆分是必要的。拆分才能进一步走出混沌之境。而把这些人物归置于一个文本,我仿佛为他们找到了新的家园,仿佛他们真的有一个“不散的筵席”。

          但文稿搁置多年以后,我突然意识到小说人物仍然没有走出混沌。原因在于,我过于依赖那本笔记,而且第一人称更是局限了故事的延展。我为此推倒重来,把野庙作为小说的核心,同时改用第三人称,把人物各自解放出来,并对人物的命运作了更丰富曲折的安排:菜农为患自闭症儿子热心参加庙会,杨萍因为父母的迷茫而孤身带着孩子,素姑为早年的人间恩仇流落野庙……这样,人物不再是以青年记者王燕的见证为视角,而是让他们在时代风云中有着各自的走向,只是村庄改造把他们召唤到了一起。

          而现实中,金瑞湾公园已经建成,我不止一次来到这个小城最新的公园里流连。为此,我在小说中以金瑞湾公园为背景,虚构了一座当年成为游击队隐秘联络站的野庙,围绕推倒与保护的冲突,以及捐建人、守庙人、信众相互纠缠而又无奈的曲折,赞颂客家人重情重义、守望相助、深明大义、开拓进取等品质,表现小城在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诸种努力,以及干部群众为改变城乡面貌付出的巨大劳绩,阐述小城现实发展与历史血脉互相勾连、互相成全的真实风貌,呈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

          重写之前,我反复研读了陆龟蒙《野庙碑》,以及小城有关庙会的资料。于是,我在小说中以青年学者受邀为野庙撰写碑记起始,通过新时代的社会现实来刷新陆龟蒙《野庙碑》反讽的文化形象,给出了野庙不野、凡人不凡、信守包容、干部群众共济的文化新解,去除迷信成分,揭示精神回归。而菜农杨杭最后变成守庙人,是由于他在小区外看到有人竟然把街区的一间店铺开辟成小庙,这是我在小城真实所见的转借。

          我惊讶地发现,近年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写的都是河湾的村落。村落里,都有一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老房子,而这些来源独特的客家建筑都与苏区历史有关,同时都有一位身世独特的客家老人——《灯花辞》中的小脚祖母,《水车简史》中的退伍老兵,《野庙碑》中的看庙老妪。这三个村庄,所处地域也各不相同,有的是梅江边的河村,有的是群山中的高寨,而有的是城中村。除了空间的变化,还有时间的延续,都写到了客家人百年岁月中的命运。

          我突然发现,我在创作中不经意形成了“河湾三部曲”系列。这仿佛是冥冥中的安排,我无意中为小说里的乡亲们找到了更大的族群,让他们拥有共同的时空和更大的力量,去冲出黑暗走出混沌。

          来源:(江西日报)
        相关新闻

        热点专题

        网站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上投稿 | 隐私声明

        地址:南昌市红谷中大道1326号 联系电话:0791-86847386
        备案号:赣ICP备15001586号-1 技术支持:中国江西网
        法治江西网 版权所有 承办单位:新法制报社

        网信办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