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共检查市场主体15866户,高风险企业实现抽查全覆盖,50%低风险企业实现无事不扰,问题发现比例提高到72%……既利剑高悬,又无事不扰,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实现了对市场主体的精准管理。
省市场监管局创新推进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建立“信用+风险分类”机制、“信用+双随机”机制和“信用+风险预警”机制,以信用强监管、减干扰、惠企业,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推营商环境提档升级。
市场主体信用风险管理全覆盖
近年来,“放管服”改革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江西市场主体数量迅速增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对市场监管部门监管资源、监管能力、监管智慧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有效破解监管任务重与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不断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大力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省市场监管局创新推进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以信用强监管、减干扰、惠企业,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推营商环境提档升级。
5月16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在全省探索开展基于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的信用监管工作实践。《实施意见》从内部、外部两个方面明确了全省各地、各部门的数据归集职责,并拓展了信用风险分类结果运用。
省市场监管局信用监管处副处长孙浩介绍,《实施意见》从江西实际出发,以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全国通用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框架为基础,拓展至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类型,实现“市场主体信用风险管理全覆盖”。选取市场主体基础属性信息、动态信息、监管信息、关联关系信息、社会评价信息等5个方面81项指标,科学赋予指标权重,构建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模型。
与此同时,设计了江西省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对全省429万户市场主体,按信用风险从低到高分成ABCD四类,分类结果每月动态更新,并与江西省“双随机、一公开”行政执法监督平台互联互通。目前,已归集整合81类市场主体信用风险信息4900万条。
精准监管实现“守信无事不扰”
信用分类管理系统建立起来后,如何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实现精准管理?江西将信用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有机融合,将“双随机、一公开”作为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最重要的应用场景,建立基于信用风险分类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构建了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全面提升随机抽查质效,避免执法扰企,减轻企业负担。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分别对信用风险低(A类)、信用风险一般(B类)、信用风险较高(C类)、信用风险高(D类)四类市场主体的监管措施进行了明确和细化。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制定“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抽查工作计划时,将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作为参考依据,执行差异化监管措施,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对低风险企业合理降低依法监管抽查比例和频次,对高风险或有不良记录的企业依法有针对性加大随机抽查、现场检查力度。
今年上半年,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共检查市场主体15866户,信用风险高(D类)实现抽查全覆盖,信用风险低(A类)实现无事不扰比例达50%。虽然检查减少,但问题发现比例由过去的49%提高到72%,监管精准性明显提升,实现“守信无事不扰、失信处处受限”。
数字监测预警风险2000余条
面对海量的市场主体,如何既减少现场检查,又化解监管风险?省市场监管局运用数字化手段,聚焦潜在风险,突出预警防控,延伸监管触角,加强“信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建设,提高科学决策和风险预判能力。
结合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推进市场主体信用风险监测预警,在江西省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系统中构建了监测预警模块。根据各专业领域监管需求、监管重点,把握日常监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高风险行为特征,从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中选取了与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关联度高的重点指标项进行实时监测,对市场主体风险隐患及时预警。
“通过大数据分析、重点指标监测等方法,及早发现企业异常情况和风险,实现常规监管向关口前移转变。通过分析,及早发现高风险区域和高风险行业,主动采取措施,实现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转变。与此同时,加强与市场主体沟通,适时对市场主体进行提醒、指导,实现事后处置向事前示警转变。”孙浩介绍。
依托预警模块的数据清洗、智能分析功能,对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多维度评价,实现定位隐藏于数据资源背后的监管风险和违法违规线索。自模块启用以来,累计产生“证照过期、检验检测、舆情监测、投诉举报”等30余种2000余条风险预警信息。
文/记者方维芳
地址:南昌市红谷中大道1326号 联系电话:0791-86847386
备案号:赣ICP备15001586号-1 技术支持:中国江西网
法治江西网 版权所有 承办单位:新法制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