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井冈山黄洋界西北方向40公里远的山脚下,有一个小小的村庄。村里共312户人家,1337人,其中贫困户就有45户,131人。
如果不是因为历史上有名的“古城会议”旧址坐落于此,几乎很少人会想起这个偏隅一方小山村的名字——古城村。
5月17日至19日,《法制日报》记者来到江西省井冈山市古城镇古城村,就精准扶贫工作在该村蹲点调研采访。
古城村辖9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耕地面积895亩,林地面积1300亩,全村近10%的村民为贫困人口。
“大多贫困家庭都是因为疾病致贫,或因残丧失劳动能力而致贫。”在古城村当过8年村主任和8年村支书的袁明华向记者坦言,“过去对于如何脱贫,村委会没有太多的办法。”
2015年5月,井冈山市人民法院进驻古城村挂点帮扶,在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后,决定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点对点、面对面精准式扶贫方式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确保贫困户致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
“法院专门成立了挂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帮扶方案,确定了帮扶思路和帮扶资金,明确了帮扶的内容、方式和时间。”井冈山市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井伟告诉记者,比如帮扶方式,以单位包村、党员干部帮扶包户、责任到人,一包四年,连续帮扶,动态管理,确保挂点村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古城村袁亚组的袁安华、袁国栋和毛定贵三个红卡户就是陈井伟的结对帮扶对象。所谓的红卡户,就是45贫困户中经济最为困难的,共17户,其余相对困难的28户则为蓝卡户。
今年68岁的袁安华,中年丧妻后一直未娶,带着年幼的女儿以及后来的外孙女相依为命。“妻子生前得了尿毒症,结婚10年病了9年,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不说,还借了不少债。”进入老年的袁安华自己也疾病缠身,颈椎压迫神经致使右半身手脚麻木。
由于家庭贫困,老袁以前所住的房屋简陋,厅堂还是泥巴地,逢梅雨季节,地面就回潮打滑。加上没钱接水管、盖厕所,生活用水还要去隔壁的兄弟家挑,遇内急则要出门走五六十米上附近的一个土坯厕所。
18日上午,《法制日报》记者来到袁安华家时,见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房屋内干净整洁,厅堂铺上了平整的水泥,厨房旁边则建起了一个蹲便式水冲厕所,面积足有四五平米。“这些都是法官帮忙联系弄的,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谈起法院精准帮扶,老袁内心充满感激。
“老袁家的厕所比村支书家的还好。”井冈山市法院副院长段建华打趣地说。因两年前挂职古城村第一书记,段建华每个月驻村帮扶的时间都不下20天,对村里的情况及45户贫困户了如指掌。
陪同记者采访期间,每路过一户贫困户家庭,段建华都能随口说出对方的家庭成员及大致收入情况。据他介绍,自纳入红卡户帮扶后,袁安华2016年获得政策性补助收入6985.2元,经营性收入1500元,合计8485.2元,成功实现了脱贫。
发展产业带动扶贫和转移就业促进扶贫,是井冈山市法院帮扶的又一大亮点。陈井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打赢精准扶贫战,要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做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并举,“输血”与“造血”并重。
穿越古城村的320省道旁边,有一片名叫白格岭的山丘,以前这里都是荒地,无人耕种。扶贫攻坚战打响后,井冈山市法院和古城村村委会积极联系对外招商,引进种植赣南脐橙,建成了一个面积54余亩的果园基地。“基地建成后,产生的效益由45户贫困户共同享有。”段建华说。
“目前,基地内的果苗已全部成活,预计三年内可以挂果。”在段建华的引领下,记者沿着崎岖的小路登上了白格岭。放眼望去,一座座低矮的小山丘已被开垦,种上了青绿的脐橙树苗,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走下白格岭,记者来到了70岁的蓝卡户袁祖良家。因老伴去年因病去世,袁祖良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见记者前来采访,其儿媳谢秀玉说话很直率,“只能给你5分钟时间,否则我上班就要迟到!”
原来,在帮扶法官肖新华的联系下,谢秀玉和丈夫均被安排进了附近的江西映山红陶瓷集团上班。谢秀玉在流水线上做陶瓷成型,丈夫则在整坯车间。“车间工人一般按计件获取报酬,多劳多得,全厂工人平均工资超过2600元,最低的也有1800元。”该集团副总经理谢根廷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精准帮扶贫困户,井冈山市法院还为古城村修建了一条约1公里长、2.5米宽的村道,完善了村部基础设施,对村部办公场所进行了改造,并在全村兴建了9个垃圾池。
“下一步,将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兴建一座小型水库,解决农田灌溉,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今年5月刚从段建华手中接过“接力棒”、担任古城村第一书记的井冈山市法院纪检组长黎冬平表示。
精准扶贫,开花结果。两年来,井冈山市法院共投入帮扶资金30余万元,挂点帮扶的45户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3146元,超出2016年的国家脱贫标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今年2月26日,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并经江西省政府批准,井冈山市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
【记者采访手记】
三天的蹲点调研采访,记者在古城村听到了许多有趣而感人的小故事:比如一辈子单身的贫困老汉赵汉昌,患了感冒也会拿起手机拨打帮扶法官刘春红的电话;贫困户周新建为表感谢之情,给帮扶法官王娱媛邮寄了一袋红薯干;贫困户袁社教夫妇听说帮扶法官冯晓宁的父亲患了癌症,特地上山采集鱼腥草,说这种草能抗癌……
点点滴滴,鱼水情深。井冈山法院的干警们正是带着感情和温度,主动与村民交朋友,尤其与贫困群众交心,开展结对帮扶,才赢得村民的信任和尊重。他们用实际行动在脱贫攻坚路上攻坚克难,让脱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贫困户和贫困群众共奔小康不掉队。
版权申明及版权保护 赣ICP备09008939号-2
地址:南昌市红谷中大道1326号江西日报传媒大厦15楼
邮编:330038 电话:0791-86847086 邮箱:jxfazhiwang@163.com
新法制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9 jxlaw.com.cn,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