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当前的位置 : 江西执行 >> 法院要闻

        吉州法院柔性司法引导失足少年向善

        签发日期:2017年05月24日 10:20     编辑:黄婉琼    
        来源:新法制报    

          “任何华丽的辞藻在表达愈发深沉的情愫时,都会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见字如面,希望以下简单的文字对你们有所帮助……”5月19日,吉安市吉州区法院在审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时,在法庭帮教环节,审判长照例给孩子们念起了“法官寄语”。

          剖析:每案调查一案一信

          数月前,17岁的小林和朋友们在KTV与他人发生争执,继而双方大打出手。起诉到法院之后,承办法官与小林交谈,并向他的父母及所在村委会主任问询后,很难联想到出身贫寒的小林,与其所“晒出”的微信朋友圈中经常和朋友出入娱乐场所的他系同一人。故此,法庭帮教从剖析小林家庭缺乏管教开始。每起案件开庭之前,承办法官都会在与失足少年的谈心过程中,从他们的性格、爱好、生活、教育问题入手,让其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促进悔过自新,做到一案一调查、一案一封来信,引导失足少年真心向善。

          感化:庭上宣读法官寄语

          “家境、生活和境遇的窘迫并不可怕,怕的是自己丧失了志气。请你相信,只要有爱,到哪里都是阳光,有梦、有理想,在哪里都会绽放。”法官宣读完庭上寄语,少年已经泪流满面。

          在法官给他们发放的调查问卷中,失足少年提得最多的即是“悔恨”,假如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他们一定会痛改前非。“此生最爱自己的奶奶,如果她老人家在天上看到现在的我,该会多么伤心!”失足少年小孙在问卷的最后,写上了这么一句话。于是,法官从庭前调查中捕获了这些点滴瞬间,写入调查报告和法官寄语。在听完法官“庭上寄语”后,孩子们集体向他们的法定代理人鞠躬致歉,流下了悔恨的泪水。“我们特别希望,真诚的告诫与鼓励能点燃这些孩子重塑光明的希望。”承办法官表示。

          帮教:组建“雏鹰QQ群”

          针对失足未成年人乐意在“线上”与法官交换真实思想,发泄心理压力的特点,该院法官组建未成年人被告人“雏鹰”QQ群,创新寓教于审、寓情于审的未成年人帮教机制。

          通过建立重点关注未成年人档案,有针对性地采取“线上”干预,实现三个“最大化”。即借助QQ群延伸司法帮教形式,有效地提高司法资源利用率,实现帮教效果最大化。利用亲情、友情帮教,联合律师、法律工作者、少年犯家属细致工作,在QQ群内发表帮教意见,法庭来信群内讨论,实现联动帮教效果最大化。

          通过网络连线、点面交心、线上服务,有效减轻了未成年人的负罪感,经该院判处的缓刑少年犯无一重新犯罪,“折翼”少年收获自信后“扬帆起航”。近年来,吉安吉州区法院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以教育挽救为主线,扎实开展庭前调查,联合社会力量进行心理疏导,温情陪护,开展圆桌审判,不遗余力地给失足少年最大限度的司法保护。2014年,该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曾获得最高人民法院表彰。

          王国勇 记者程爱娣


        专题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