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8日,暖暖的阳光照在这个江西最南端的小城,仿若春天。但它却无法驱散刘春颖心中的寒冷:两个月前,她的爱人汪勇永远离开了。
汪勇是寻乌县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执行局局长,他于2017年10月2日23时58分,因病医治无效,生命定格在了49岁。
2017年10月9日,寻乌县法院召开汪勇追思会,寻乌县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吕纲翔用“政治过硬、爱岗敬业、敢于担当、心系群众、为人真诚”20个字悼念汪勇。
刘春颖在整理丈夫遗物时,发现汪勇留下的三册报纸剪贴本。汪勇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剪贴报纸文章,时间跨度长达20余年。这些剪贴本,印证了汪勇的精彩人生。
王勇的报纸剪贴本
一位有原则的法官
“空话即大话、假话、套话,空洞无物……其实质是缺乏事业心、责任感,对党对人民极不负责的表现。说空话,既空耗了别人的精力,又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既害己,又害国家。”这是赣南日报刊登的《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一文中的一段,汪勇用笔重点划出。
“他是一位好法官,一位坚持原则、绝不徇私情的人。”潘俊达是汪勇的老友。这是他多次在汪勇那里碰了“钉子”后,得出的结论。
2016年,潘俊达的一位亲戚,因为有个执行案没有履行,托他去找汪勇说情。
潘俊达来到汪勇办公室,刚提了一句。汪勇就说:“不要说了,你了解我。任何人都一视同仁,没有依法结案,该上‘老赖榜’,就要上‘老赖榜’。”最终,潘俊达的亲戚因没有按时履行执行款,上了“老赖榜”。
2013年,丁清华进入寻乌法院工作,初出茅庐的他被分配到执行岗位。其中,被执行人谢某规避法院执行多年,平日里东躲西藏,有一天终于被执行干警抓住。然而,坐在执行局办公室,他仍然拒绝履行法律义务。而且,见丁清华年轻,则声称自己跟汪勇很熟,而且已经跟他打过招呼了。
丁清华拨通了汪勇的电话,汪勇在电话那头说:“这个谢某我是认识,但是你们只管依法执行,我不会干涉正常执行。”同时,汪勇还告诫丁清华要做一位有原则的法官,不要听信当事人胡言乱语。
这句话就像“定海神针”。丁清华依法对谢某进行司法拘留。谢某看到法官要来真的了,赶紧履行义务结了案。
执行庭负责人谢金荣回忆道:“所有的执行案件都要讲究原则、依法执行,汪勇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合格法官该有的样子。”
寻乌法院副院长刘向东说,汪勇在执行岗位工作了11年,执行案件860余件,涉及一千多个当事人,他依法办事,坚守了一生,值得敬佩。
审千家纠纷保一方平安
“审千家纠纷,保一方平安,是人民法院义不容辞的职责。”这是法制日报刊发《无愧人生——记武陟县阳城法庭庭长付光忠》一文中的一段话,成了汪勇的座右铭。
1988年,汪勇从江西省司法学校毕业进入寻乌县法院。工作29年,入党24年,汪勇29年如一日的忘我工作,只是为了“审千家纠纷,保一方平安”。
“汪勇做工作耐心细致,不仅得到院领导、同事的赞许,不少被执行人也被他感动……”寻乌县法院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古东煌说。
2014年的一天,汪勇带队到一个被执行人的家里,准备执行一起借贷纠纷的案子。被执行人是一位20来岁的年轻人,看到家门口停了警车,以为公安民警来抓他,心生恐惧,就从四楼跳窗到三楼的平台,不料摔成重伤。
没发现被执行人,正当大家准备离开时,却发现三楼平台有人摔下受伤。干警们一起将其送到医院。送医院后,大家发现受伤者就是被执行人小范。小范因脊椎摔伤,先后在医院做了两次手术,花了4万余元医疗费。
家属把小范受伤的责任归咎法院执行人员,不停到法院闹,当地检察院还介入调查此事。加上小范家情况特殊:父亲患心脏病,母亲有高血压,家境十分困难。干警们对如何处理颇感为难,汪勇主动承担重任,一边安排干警到医院照料受伤的小范,有时自己还到医院照料小范,一边找到小范所在的乡镇、村,为他申请救助,最终为其免了4万余元医疗费。
2016年上半年,小范一家被汪勇工作感动,主动承认是自身原因摔伤的,并积极履行执行款,案子得到圆满解决。
“他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温暖别人,他时常对同事的辛苦挂在心上,时刻对当事人保持热忱,将群众的困难记在心里,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接受采访的多位寻乌法院干警都这样评价汪勇。
在执行局,“白加黑”“5+2”是工作常态,汪勇作为执行局长,经常亲自为干警们准备茶水、盒饭,强制腾房、查封、扣押等执行行动总是冲在最前面,“能自己做的绝不麻烦同事”,汪勇这样说。
成为村里的矛盾纠纷调解员
“外出农民受不法侵害较多的原因主要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低,眼界狭窄,识别能力差,法制观念淡薄等等……”这是汪勇在法制日报刊发的《农民外出打工,应该注意什么?》一文中划线的一段话。
刘向东介绍说,汪勇在法院有个“教授”的外号。汪勇先后在刑庭、民庭、基层法庭和执行局工作。各种业务非常熟悉,院里很多年轻法官甚至是老法官遇到疑难案件,都会向汪勇请教,汪勇总能给大家答疑解惑。
除了在法院热心助人,汪勇还成了他老家寻乌县晨光镇高布村的“着名矛盾纠纷调解员”。
“老三,你回村里来评评理,我坐在自家门口休息,正准备起身进屋时,旁边李某的危房突然倒塌将我的腿砸断,后到县人民医院治疗花费了几万元。出院后找李某赔偿,但李某认为房子倒塌属于意外事故,与他并无关系,不同意对我进行赔偿。”“老三”是汪勇的小名,村里人都这么叫他,有矛盾纠纷也都找他。汪勇回老家主动找到双方进行调解。李某在汪勇多次开导教育后,终于认识到自己也是有责任的。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补偿协议,握手言和,又成了好邻居。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这样的调解工作汪勇已经做了二十多年……”刘向东说。
“等忙完这阵子再说吧”
“因病耽误工作,深感不安,让吕院长操心了。谢谢您!”7月30日晚,躺在病床上的汪勇惦记工作,给吕纲翔发了条短信。
除了一直不忘工作,在生命最后一刻,汪勇还惦记自己的党费是否交了。
担任法院第三支部书记的执行局执行一庭庭长的谢金荣告诉记者:2017年8月初,汪勇在病重期间,还特别给谢金荣发了一条短信,叮嘱他及时把党费交上去。
2016年下半年,汪勇的体检结果血常规等多项指标异常,但他总说工作脱不开身拒绝离岗外出检查。
2017年3月,汪勇在南昌参加全省法院执行局局长培训期间,身体出现反常信号:整晚整晚睡不着觉。尽管如此,第二天,他还是要投入到繁忙的执行工作中。
“赶紧去检查一下,我陪你去。”刘春颖很是心疼地说。
“现在是执行最关键的时刻,等忙完这阵子再说吧,我没事的。”汪勇说。
刘春颖理解丈夫。
之后,汪勇又是下乡抓执行工作,接着又逢每季度一次的赣州市执行工作调度会,直到5月8日,汪勇才在家人的陪同下,到广州检查身体。然而,医生告诉家属,来得太晚了……
一家20多人的等待
“有付出,就有回报,杨亚军执行案件历尽艰辛,但看到因案件得以执行一个个即将倒闭的公司得以重生……她的心得到了抚慰。”汪勇在人民法院报《撑起这片蓝天——记河南焦作市解放区法院执行庭庭长》一文中,将这段话划了两道线。
2017年12月8日,记者来到汪勇家采访。
在刘春颖心中,丈夫是一位很有生活情趣的人。在繁忙的工作中,汪勇喜欢看书、养花,家门口的花圃一年四季鲜花不断。
“每晚都工作到次日一两点,在法院工作29年,执行局长当了11年,家里的工作笔记堆得可是一年比一年高。”刘春颖回忆称。
汪勇有兄弟姐妹六人,他是家中老三。
“很愿意帮助别人,却不愿麻烦别人。”在二哥汪文眼中,汪勇总是乐于帮助他人,但是自己的事却总是藏在心底,不愿麻烦别人。就连自己身体不舒服,也自己一个人扛着,不想让家人为他担心。
“特别忙是他留给家人的另一个印象。”汪文说,每年春节、中秋等佳节,一家人就会从四面八方回到寻乌县城相聚,经常是一家人在聊家常,汪勇却电话不断,然后就听到他长时间接电话给人“普法”,聚会都结束了,他还在接电话。
2017年春节,家人正准备吃年夜饭了,突然发现汪勇还没回来。打电话过去,得知“正在办执行案子”。一大家20多人只好等他回来再吃年夜饭。
汪勇虽然已经走了,但透过受访者闪着泪光的眼神,记者感觉他永远活着,就像一盏灯,在同事、亲朋好友和许许多多的当事人心中亮着。
◎文/图 姚晨奕 刘慧鹏 记者徐明
版权申明及版权保护 赣ICP备09008939号-2
地址:南昌市红谷中大道1326号江西日报传媒大厦15楼
邮编:330038 电话:0791-86847086 邮箱:jxfazhiwang@163.com
新法制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9 jxlaw.com.cn,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