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区司法局立足基层、整合资源、发挥职能,以服务民生为宗旨,以培育“法律明白人”、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为依托,将法治与政治、自治、德治、智治有机融合,全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基层逐步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聚焦自我管理,广泛开展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五个一”达标创建活动,为“法律明白人”学习培训、履职尽责、发挥作用等提供支持和保障,为基层依法治理赋台。
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狠抓“关键多数”,利用“法律明白人”推动“五治”融合,通过采取村民自荐、组织遴选、考核上岗的方式确定“法律明白人”及其骨干,利用集中系统辅导、现场观摩教学、远程网络培训等途径加强培养,广泛开展建成一批法治讲堂、法治图书室、法律顾问工作室、法治志愿者队伍和法治宣传栏等为“法律明白人”学习培训、履职尽责、发挥作用等提供支持和保障的“五个一”达标创建活动,吸收培养了一批以村组干部、农村党员、人民调解员、农村“五老” 农村、致富能手、高中以上学历村民为重点的优秀骨干“法律明白人”。他们引导基层群众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参与村务管理、开展“村民说事”、参与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参与法治宣传和法治创建,成为社情民意的信息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法律服务的联络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社会事务的监督员等“五员合一”型“法律明白人”,有的加入人民陪审员、特邀法官、人民调解员等基层法治建设队伍中。截至目前,全区共有近4万余名“法律明白人”,共培养“法律明白人”骨干7000余人,2021年共开展法治宣传80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900余件,参与社会事务管理1.8万件,引导法律服务520件次,积极带动社会群众投身到社会治理中,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聚焦服务为民,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普惠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为基层依法治理赋能。
聚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在乡镇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在行政村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积极为群众提供普惠、精准、及时、有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在实现区领导机关、区直机关、乡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法律顾问全覆盖的情况下,采取了乡(镇)与村(居)法律顾问捆绑打包聘用的方式,达到乡(镇)、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的目标,并鼓励、引导法律顾问在行政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定期坐班接待活动,参与群众纠纷调解,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等。进一步优化法律援助申请程序,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力争做到当天受理,当天指派律师办理,减少群众上门的次数。积极推进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对基层行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规范农村基层行政执法工作。为加快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建立“万所联万会”机制,组织动员律师事务所与区级工商联及所属商会建立联系合作机制,搭建律师服务民营企业新平台。加强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加快推进司法行政“法务云”平台建设,推动实施“乡乡通”工程,让农村群众在司法所就能够与监狱在押亲人家属会见,减少远赴监狱探监带来的不便,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刑满释放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教育监督和服务管理。严格落实刑满释放人员必接必送制度,加强对重点帮教对象的衔接和帮扶,尽最大努力预防和减少因管理服务不到位而发生重新违法犯罪问题。大力宣传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各种平台功能,引导人民群众利用江西法律服务网、“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中国普法”“法治江西”微信公众号等,获得线上线下法律服务,实现法律知识学习、法律咨询、法律事务办理“掌上学”“掌上问”“掌上办”。
聚焦定分止争,积极探索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发展弘扬“枫桥经验”,为基层依法治理赋力。
积极做好矛盾纠纷多元化化解机制下的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吸附在当地、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矛盾不上交”的目标。全区共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167个,专、兼职调解员792名,全面建立了物业纠纷服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纠纷、环境污染纠纷等十大专业性、行业性社会矛盾调解平台。建立了人民调解专家制度,选聘倪国辉等10名同志为全区人民调解专家,成立了“国辉工作室”、“老易调解室”等个人调解工作室,发挥专家人才在重特大、疑难调解案件中攻坚克难的作用。落实区乡村组四级矛盾纠纷定期和滚动排查分析制度,完善涉稳信息定期会商研判机制,压实网格员、信息员涉稳信息收集、矛盾化解的责任。建立矛盾纠纷三级预警制度,通过平台将排查发现的矛盾纠纷全部按时录入综治信息系统。落实一线纠纷院户亲情调、村规民约调、村民说事调、村“言和工作室”调的“四调”工作法机制。发展调解志愿者队伍,积极邀请当地“五老人员”、乡贤能人、专业技术人员、大学生村官等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四调联动”机制,持续拓展第三方力量参与等方式,构建乡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机制,不断增强矛盾纠纷化解的能力,及时将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构建诉前调解与诉调对接、检调对接、访调对接等相结合网络机制,积极开展诉前调解,成立速裁团队高效裁决,建成金融速裁团队、少年法庭等专业化团队,运用“一村一法官”“无诉乡镇”等多渠道方式化解矛盾。突出发挥基层检察院检察室在基层矛盾纠纷调解中的桥头堡作用。
聚焦引导造势,搭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活动载体,做实民主法治建设创建品牌,为基层依法治理赋声。
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坚持“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机制,从涉农相关行政执法、政法等部门遴选了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执法人员和法官、检察官、律师组成了农村精准普法讲师团,采取以案释法、案例教学等方式,针对农村多发易发的交通事故、医患纠纷、权属纠纷、婚姻家庭、环境污染等相关法律问题,深入乡镇、村组开展巡回宣讲培训。以“法律六进”活动为载体,开展了法律宣传赶集活动、民法典“典”亮乡村活动、“12·4”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等系列法律政策宣传活动,创新普法教育载体,通过上线官方抖音号“马法官讲堂”、培育打造“法治宣传村村响”、利用“法治余江”微信公众号等定期刊播法治公益广告、法治微视频以及法治动态信息等,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传播到了千家万户。举办《民法典》等各类专题辅导报告会、基层干部职工法治培训班,培养出洪湖乡板桥村吴春茂、锦江镇中心社区徐佳媚等一批先进典型。坚持“一地一品”的法治文化建设理念,融合乡村治理工作,因地制宜,在每个乡镇选取1-2个示范点,建成了一批农村法治学校、法治宣传栏、法律图书角、法治文化墙、法治景观石等,摸索打造了以潢溪渡口彭家、邓埠桥西殷家、平定蓝田宋家、中童徐杨馒头石等为典型代表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法治文化示范点。开展“法治乡村你我同行”活动、法治建设“手拉手”活动、文明法治平安家庭评选系列活动等,运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搞好思想发动,充分调动基层党员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推动全民尊法、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大力开展以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乡贤参事、妇女议事、民间讲理等为载体的议事协商活动,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人有地方找”。开展“特色司法所”争创活动,结合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重点培育有特色的品牌司法所,实现“一所一特”、“一所一品”,打造出司法所工作创新的“余江样板”。目前,全区各司法所均完成外观标识的整改。运用典型引路,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按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标准“村级组织健全完善、基层民主依法推进、法治建设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组织保障坚强有力”五大方面要求,有步骤、有秩序地开展创建工作,通过典型示范,做到学有榜样,抓有标准,引领带动民主法治乡村建设。潢溪镇渡口村、锦江镇范家村等行政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整合资源力量,开展机关党组织与示范行政村党支部结对共建“手拉手”活动,搭建“共学法律、共建班子、共带队伍、共兴产业、共惠民生、共树新风”新平台,积极培育民主法治示范点。
地址:南昌市红谷中大道1326号 联系电话:0791-86847179、86847386
备案号:赣ICP备15001586号 技术支持:中国江西网
法治江西网 版权所有 承办单位:新法制报社